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人形機器人前景廣闊,“機器人+”加速應用落地…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機遇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布日期:2023-08-22 14:21:34   閱讀量:0

8月17日下午,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機器人時代機遇與挑戰論壇”舉行,現場發布《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應用場景顯著擴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協作、物流、特種機器人等產品優勢不斷增強,創新型企業大量涌現。

撰文/丁林

腦機接口游戲比賽緊張而有趣、四足機器狗原地蹦高、仿真“李白”“杜甫”現場斗詩、格斗機器人震撼出場、咖啡機器人現場拉花、行走機器人輔助養老助老……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多家展臺負責人感慨,今年的參展面積比往年大,觀眾也更多。

“與當前國內智能化和數字化產業展火熱有關,從產業界到教育界,大家都比較關心機器人企業的發展。此次展出面積擴大了5000平方米,是歷屆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從技術的創新上來講,仿真機器人從技術的感知、認知、交互等方面在拓展……”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表示。

▲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圖源:視覺中國)

◇ ◇ ◇

人形機器人成“新風口”

隨著人工智能和運動控制系統技術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正成為科技領域最新的火熱賽道。今年的機器人大會上,多個展區都有人形機器人在展示。比如小米的“鐵大”、宇樹科技的“H1”、星動紀元的“小星”、達闥的“七仙女”以及優必選科技的熊貓機器人“優悠”等。梁靚表示,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呈現最全、最多的一屆機器人大會。

EX機器人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在大會現場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他們”有的吟詩作對,有的指揮著樂隊演奏,無論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已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EX機器人研發工程師西爾艾力表示,今年的產品在硬件層面上更新了可動關節部件,進一步提升關節活動的靈活性和柔韌性;樣貌造型也做出升級,讓機器人擁有更豐富表情,能夠更生動地展現機器人情緒。此外,通過AI技術的應用,機器人對情緒的感知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提升,交互時機器人可識別出用戶話語的含義及蘊含在內的情緒,進而通過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予以反饋,給用戶營造出與“人”交流的感覺。

▲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智能服務機器人(圖源:視覺中國)

人形機器人是當前機器人領域的“流量明星”,面對龐大的潛在市場,多家中國科技巨頭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本次大會上,小米將機器人“鐵大”帶到了現場,盡管“鐵大”還不能像其他領域機器人那樣向觀眾“展示才藝”。但小米對人形機器人后續的應用充滿信心。

小米機器人項目經理邵元欣認為,相比機械臂、AGV(移動機器人)等設備,人形機器人具有更強的通用性,對于同一場景下的不同操作環節,人形機器人可實現對多種單一功能設備的替代。后續“鐵大”也會率先應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廠中。

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WRCO)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凝心聚智-全球開放合作論壇”現場判斷稱,未來人形機器人將走向三個方向:“越來越像人,越來越接近人以及技術的高度融合?!?/p>

在她看來,一方面,當前人形機器人外表已經不僅限于“鋼鐵型”,在材料技術不斷突破的背景下,一些與人類相似的“肌肉型”人形機器人也正在研發之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虛實融合等新興數字技術正在使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形式更加多樣,除了語言、肢體之外,人形機器人在未來更是有望僅通過觀察人類表情就獲得指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第三產業的增長和消費升級是推動人形機器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人形機器人處于產業鏈早期階段,潛在應用場景廣闊,預計早期應用場景可包括家務領域、安保領域和填補空缺勞動力等,潛在市場規模超過萬億人民幣。

但也要看到,當前高昂的成本仍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一個工業品,只有成本降低到市場可以接受,才能被推廣開來。未來隨著成本的降低,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像汽車一樣,作為可選消費品走入千家萬戶。

◇ ◇ ◇

“機器人+”加速機器人應用拓展

近年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本屆大會上,制造業、農業、商業、醫療、教育等10個應用領域遍布機器人的身影,50余款行業應用新品在大會期間發布。

在工業制造領域,機器人大顯身手。打碼、弧焊、打磨、涂膠……來自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的7臺藍色工業機器人靈活揮舞著機械臂,完成了一個個工藝流程。

“從型材切割、氣密檢測到完成包裝,只需400秒就能生產出一臺新能源電池盒?!痹摴狙邪l負責人介紹,機器人可以精準感知工件的生產狀態,各道工序一氣呵成,也便于后期對每一個產品進行質量追溯。

在特種機器人展館,則出現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煤礦作業方面,中國礦業大學主持的掘進工作面機器人研究項目,可實現掘進、支護、錨固并行作業的無人化操作,掘支總效率提高25倍以上。深海作業方面,山東未來機器人開發的深海鋪纜機器人具有國內首創的大水深智能作業能力,可在1500米深的海洋中進行人工無法完成的海底光纜、電纜、管道等鋪設作業。在極地作業方面,山東國興智能開發履帶式智能偵察機器人,采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阻尼緩沖特性懸掛系統,已順利參與完成第38次南極考察任務。

在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多種技術融合驅動下,機器人向復雜精密場景滲透的步伐不斷加快,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和科研價值。

▲車身焊點機器人工作站(圖源:視覺中國)

據了解,埃斯頓、埃夫特、新松機器人等上市公司工業機器人產品深入應用在3C產品零件裝配、汽車零部件噴涂、焊接等制造業生產流程,并逐步開拓高端應用市場和新興市場。

在農業應用方面,蔬菜瓜果也可實現機器人自動采摘。江蘇博田機器人有限公司通過AI+3D視覺識別技術,定位成熟果實的最優采摘姿態,完成機器人的視覺伺服采摘。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在大會上透露,從行業覆蓋度指標來看,當前中國的確擁有廣泛的機器人應用場景。辛國斌表示,當前中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經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覆蓋65個行業大類、206個行業中類,在衛浴、陶瓷、五金家具等傳統產業應用更加廣泛,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興行業應用快速拓展。

辛國斌指出,工信部將進一步深入推進“機器人+”應用行動,做強細分領域落地應用,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鼓勵新興領域先行探索。同時堅持創新驅動,建立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協同創新機制,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帶動一批高端整機、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軟件創新突破。

不少參會企業表示,我國擁有豐富的機器人應用場景,將持續加快技術創新迭代,提升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拓展應用深度廣度,不斷助推生產和生活方式智能化升級。

◇ ◇ ◇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本屆大會期間發布的《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應用場景顯著擴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產品優勢不斷增強,創新型企業大量涌現。

▲《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2023)》發布(圖源:新京報)

機器人作為科技創新的璀璨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根據發展報告,全球機器人產業保持增長態勢,中國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重要推動力。汽車和電子行業仍是機器人應用程度最高的領域,人形機器人發展加速。

近年來,機器人技術創新持續活躍,專利申請呈現較強發展勢頭,中國專利申請量保持上升趨勢。我國在機器人模塊化與重構、多任務規劃與智能控制、信息感知與導航等技術方向已積累了一批專利成果。

中國電子學會繪制的中國各類機器人產業圖譜顯示,從我國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企業分布來看,我國機器人優質企業重點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東莞、杭州、天津、蘇州、佛山、廣州、青島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并在當地優質企業引領帶動之下,涌現了一批在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銳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會開幕的8月16日,北京市經信局印發了《北京市促進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機器人操作系統、高性能專用芯片和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等相關技術,支持企業組建聯合體,通過“揭榜掛帥”聚力解決機器人產業短板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題。

我國擁有廣闊的機器人應用市場,隨著“機器人+”行動穩步實施,機器人應用領域正加速拓展,并在新能源汽車、醫療手術、電力巡檢、光伏等領域的應用不斷走深向實,有力支撐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對于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表示,機器人產業技術將加快融合創新突破,應用場景將持續擴展,大模型將成為機器人智能“大腦”,機器人生態將加速共融共生。

(內容來源:新華社、北京日報、經濟參考報、證券時報網等)

樱花app直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