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評論 | 科普成果納入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將為健康科普增添“生力軍”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布日期:2023-06-21 09:29:46   閱讀量:0

持續鼓勵和支持醫生做科普,擔綱健康科普的“生力軍”,將進一步推動社會化科普大格局發展,激發更多科普活力。

撰文/ 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編輯/ 吉菁菁

6月14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職稱工作的通知》及相關配套措施。此通知提出,對于衛生、工程、藝術、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系列,不將論文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在評價標準中也不得簡單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這一做法無疑將有助于糾偏一些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中的“唯論文”傾向。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截圖

其實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積極為科技人員松綁減負,特別是在職稱制度改革方面盡量避免“一刀切”“唯論文”“唯學歷”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北京市為例,3月底出臺的《北京市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就對不同崗位的衛生人才制定了分類分層評價標準,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不做科研硬性要求,僅將其作為加分項。

該《辦法》還提出,將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代表性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內容。這些代表作包括項目報告、研究報告、技術報告、專利、專著、病案分析資料、醫療衛生新技術推廣使用報告、臨床試驗和成果轉化報告、臨床病案、手術視頻、護理案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情況報告、衛生標準、技術規范、科普作品、論文論著等。

與以往的要求相比,新出臺的《辦法》將“科普作品”納入了代表作范疇。這對于想申請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護/藥/技師)或高級職稱(主任醫/護/藥/技師)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來說,顯然更加人性化。因為一般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長年堅守在臨床等工作一線,任務多、時間緊、壓力大,要提交醫學調查報告、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編寫的專業教材著作、獲得的發明專利、參與制定的行業標準或指南、主持的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獲得的國家級或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或達到帶教一定數量的醫務人員或學生等要求,是非常不容易的。

相對而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副高或高級職稱對于科普作品的要求往往更容易完成。比如:作為第一作者,在省部級及以上科普期刊上公開發表與申報專業相關的2000字以上的科普文章;或在省部級及以上的官方媒體發布與申報專業相關的科普作品(文稿2000字以上、視頻不少于5分鐘)。申報者提交的科普成果還可以是完成與申報專業相關的局級及以上科普課題、科普項目且成果通過驗收;也可以是獲得與申報專業相關的局級及以上科普獎項。不過,這些成果或獎項都要求局級排名第1,省部級排名前3,國家級排名前5。

擴大代表作范圍,將論文等指標由“必選項”變成“可選項”,讓不同崗位、不同層級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申報職稱時有了更多選擇,不僅有利于打破“唯論文”“唯學歷”的掣肘,減輕一線醫生等的負擔,更有助于他們集中精力于臨床工作,在實踐中提升技術水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舉措可望吸引更多的醫生參與醫學健康方面的科普工作,為健康科普增添生力軍。要知道,現今“流量”時代,各種或真或假的“養生”“保健”知識廣泛傳播,讓人們莫衷一是,不知所措;有的人還以偏概全或者無中生有、胡編亂造一些未經現代醫學驗證的“神奇療法”“神仙藥物”,以此牟取暴利。這些亂象不僅增加了公眾判別真偽的難度,甚至給一些特定群體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如果能有更多的專業醫師參與科普,推出各類具有權威性、針對性的健康科普作品,則既有助于公眾增長健康科學知識,提升健康科學素養,也有助于厘清真相,正本清源,壓縮各類“偽健康”“ 偽科學”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

而公眾科學素養提升,對于疾病等有了更加客觀準確的認識,必然能夠提升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進而有助于減少疾病的發生或由輕轉重的概率,降低損害的程度,還能減輕患者和國家經濟負擔。對于醫生及醫療機構而言,則能減輕很多不必要的負荷,讓醫生有更多精力來研究應對各種疑難雜癥或醫學難題,從而推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

其實不僅是醫生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其他一些實踐性強的工種,比如工程、藝術、教育教學、生產制造等人員的職稱評定也可將科普作品納入代表作,吸引他們更多地參與科普,提升社會公眾的認識水平,增進對這些行業技術的了解,為相關行業的創新與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

當然,專業技術人員有了參與科普的意愿,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科普機構或媒體平臺等積極作為,為他們提供參與科普的便利條件,給予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以推動產生更多、更權威、更優質的科普作品,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升。

樱花app直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