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做“菇勇者”,不采“大蘑王”
又到野生蘑菇生長旺季,誤食毒蘑菇時有發生。我國常見毒蘑菇多達400余種,北京地區常見的有哪些?它們究竟有多毒?一圖帶你讀懂。
整理/記者 丁林
上周,蘋果公司發布了售價高達3500美元的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后,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發帖吐槽。他將蘋果頭顯與致幻蘑菇并列,暗示這款頭顯售價過高,不值得購買。
國內的科技自媒體,也將Vision Pro和著名的“云南牛肝菌”做了深度對比:
毒蘑菇真的可以作為昂貴頭顯的“平替”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某些野生菌含有引起神經-精神型反應的毒素,可能引起致幻和其他副作用。例如,俗名“紅見手”的褐黃牛肝菌,吃了以后會先出現頭昏、惡心、嘔吐癥狀,然后有煩躁、幻聽、幻覺、妄語等怪異行為,少數人還有迫害妄想,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癥的癥狀,甚至出現自傷及傷害他人的行為。
除了神經-精神型中毒外,其他類型的蘑菇中毒還表現為:
● 急性惡心、嘔吐等的胃腸炎型,嚴重者會出現吐血、昏迷以及臟器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
● 急性貧血、血紅蛋白尿、肝大及脾大等的溶血型,嚴重者脈弱、抽搐、幻覺及嗜睡,可能因肝臟、腎臟嚴重受損及心力衰竭而導致死亡;
● 肝臟損害型,如搶救不及時,病死率可高達60%—80%。
從古至今,野生食用菌一直被視為“山珍”。很多人對于“野生”有著迷一般的追求,尤其是野生菌。讓美食愛好者們垂涎的,不只是野生食用菌爽脆的口感,鍋氣中氤氳的鮮味物質更讓人無法抗拒。
但是野生蘑菇種類繁多,部分有毒和無毒品種的外形相似,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僅靠外形特征分辨,民間流傳的一些“分辨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更不靠譜。
每年5~10月,都是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尤其6~7月正是很多鵝膏類等肝損害型劇毒蘑菇的生長季節。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在即將來臨的雨季里,各種野生蘑菇旺盛生長,誤采誤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可能發生。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2010—2020年,我國共發生了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過3.8萬人中毒,788人救治無效死亡。
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肉褐鱗環柄菇是本市危害最嚴重的劇毒蘑菇之一,誤食后早期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1到2天后,急性胃腸炎癥狀減輕而肝損害發生,患者通常自覺“康復”,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最終導致急性肝衰竭、多功能臟器衰竭,甚至死亡。
2019-2021年,肉褐鱗環柄菇在我國至少造成35起中毒事件,85人中毒、8人死亡,是名副其實的小個子大“蘑”王!除此之外,北京市常見的毒蘑菇還有可能引起胃腸炎型中毒的晶粒小鬼傘、引起神經精神型中毒的絲蓋傘科蘑菇等。
野生蘑菇中毒后,病情兇險,且沒有特效藥。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市疾控中心呼吁公眾不采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賭運氣。一旦發生誤食中毒,要盡快就醫。
(圖源:北京科技報,制圖/柴青艷)
(部分內容來自科技日報、北京日報、“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