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膝關節炎如何預防?這份“護膝指南”請收好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布日期:2023-06-13 09:30:40   閱讀量:0

我國膝關節炎發病率約為8%,其中7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80%。膝關節炎重在預防,這份醫生送出的權威護膝指南請收好!

撰文/千建榮(北京豐臺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 編輯/吉菁菁

膝關節炎(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因多種原因導致膝關節軟骨磨損、破壞、喪失功能,最終繼發性骨質增生、炎癥反應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會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等,導致患者不能靈活活動,嚴重者完全無法行走,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一、發病原因多方面,主要包括:

  1.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軟骨組織逐漸失去彈性和水分,變得脆弱和易損傷,從而導致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據統計,45歲以下人群患病率較低,為1%~4%。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約為50%,7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80%。
  2. 遺傳:一些人天生就具有易患骨關節炎的基因,這種遺傳因素可能會導致軟骨組織的異常發育和功能失調,從而增加患骨關節炎的風險。
  3. 肥胖:肥胖是膝關節炎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為過重的身體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加速軟骨組織的磨損和破壞。研究證實,肥胖患者骨關節炎總體發生率為12% ~43%。統計結果顯示,體重每增加4.5kg,膝骨關節炎發生率可上升40%,每超重1磅(約為0.45kg),膝關節表面軟骨負荷將增加3~6倍。一項長期隨訪跟蹤研究證實,體重改變與疼痛和身體功能改變存在著相應的劑量反應關系。約三年時間,根據參照標準,體重減少超過10%的會顯著減少與功能相關的疼痛并相應提高功能狀況。另一項研究證實,女性平均減重5kg,膝骨關節炎風險下降了50%。
  4. 關節受損:膝關節的受損可能是由于運動損傷、骨折、手術等原因引起的,這些損傷會導致軟骨組織的破壞、半月板損傷,下肢力線的改變,從而增加患骨關節炎的風險。
  5. 其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會增加患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風險,例如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類風濕等免疫系統疾病等。

此外,膝關節炎發病還與性別、地域差異等相關,如女性明顯高于男性,我國西南地區及西北地區明顯高于華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地區膝關節癥狀性骨關節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區等。

二、臨床癥狀主要包括:

  1. 疼痛:膝關節疼痛是膝關節骨關節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通常是由于軟骨組織的磨損和破壞導致的。疼痛程度和范圍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只有輕微的疼痛,而有些患者則會出現劇烈的疼痛。
  2. 腫脹:膝關節炎還會導致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這是由于炎癥反應引起關節積液、滑膜水腫的表現。腫脹可能導致患者感到不適和疼痛。
  3. 僵硬:膝關節炎還會導致膝關節的僵硬感,特別是勞累后或者晨起時,很多患者最怕坐起,感覺關節僵硬很不舒服,這是由于軟骨組織的破壞、炎性反應、關節囊黏連增生導致的?;颊呖赡軙械疥P節活動不靈活,甚至無法彎曲或伸直膝關節。
  4. 運動障礙:膝關節炎最終會導致患者的運動能力下降,例如走路困難、爬樓梯困難等。這是由于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癥狀導致的反應。
  5. 關節變形:隨著膝關節炎的加重,會逐漸出現膝關節變形,例如膝關節外翻或內翻等,最常見的就是膝內翻畸形,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羅圈腿”,這是由于軟骨組織的破壞和骨質增生、韌帶黏連等導致的。

總之,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癥狀是多方面的,患者應及時就醫,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以緩解癥狀和延緩疾病進展。

三、預防及運動指導

膝關節炎重在預防。首先應該做一個膝關節健康監測,了解自己的膝關節功能狀態,做一些有利于膝關節的運動,盡量避免做可能危害膝關節的運動或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膝關節在不同運動狀態下的負重情況

1.首先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幫助了解自身膝關節的狀態:

「鴨子步」—緩慢下蹲,然后像小鴨子一樣左右腿交替蹲著向前行走。如果下蹲過程中感覺膝蓋前方有針刺一樣的疼痛,或者覺得膝蓋很酸脹,說明膝關節的髕骨軟骨可能有損傷。如果行走過程中膝蓋卡住動不了,或者覺得膝蓋內側或外側明顯疼痛,則說明半月板可能有損傷。

特別提示:此方法對大腿的肌肉力量和身體協調性有一定要求,不建議老年人嘗試。測之前要做好防護,或在他人陪同下進行。

2.減肥: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想保護膝關節,預防膝骨關節炎,就要維持正常體重,避免因肥胖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它和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健康體重的標準指數(BMI)應保持在18.5~23.9之間。計算方法如下:BMI = 體重(kg) ÷ 身高的平方(㎡)?!冻鼗蚍逝秩巳后w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指出,超重或肥胖的判定及分期為:超重:24.0≤BMI<28.0 ;肥 胖:BMI≥28.0 。

因為BMI判斷是否肥胖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對于僅肚子大的腹型肥胖人群,所以推薦BMI結合腰圍共同判斷。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內臟型肥胖:內臟脂肪面積>100 Cm2。所以,結合BMI和腰圍可以對自身是否肥胖做出一個基本判斷,然后將減肥當做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炎的一個目標。

3.以下幾種運動有利于減肥的同時保護膝關節:

A.游泳和水中慢跑 其中仰泳與自由泳要優于蛙泳。

B.健步走 選擇有足夠支撐和緩沖作用的鞋子,以便進一步減輕關節受力。

C.騎自行車 自行車訓練對于改善關節病非常有效,它可以增加股四頭肌力量。

4.除了以上運動方式外,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腿部肌肉鍛煉讓包裹在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分擔掉原本施加在關節上的力,更有利于關節健康。以下這五個動作,簡單易行且有效,在家、辦公室就可以進行:

A.勾腳繃腳  躺在床上,用力勾腳尖和繃腳,可明顯感覺大腿肌肉緊張,保持5秒,放松2秒,可重復進行。

B.直腿抬高 平躺雙腿始終保持直立,一側腿先緩慢抬高至45度左右,保持2秒,再緩慢放下,如此反復。

C.提踵踮腳 身體立正,兩腳并攏,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慢慢踮起腳尖,用腳趾緊緊抓住地面,慢慢下落,鍛煉小腿肌肉及腳踝力量,提高身體平衡與平衡能力。

D.雙膝夾瓶抬腿 坐在椅子上,腰背保持直立,將水瓶放于兩腿膝蓋中間,雙腿夾緊,輕輕踮起腳跟,這時會感受到腿部肌肉發力,堅持40秒,緩慢放下休息,再繼續 。

E.靠墻靜蹲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上身挺直靠墻屈髖屈膝下蹲保持,腰背貼緊墻壁,收腹,骨盆保持中立位,膝蓋朝向第二腳趾方向,盡量保持小腿與地面垂直。屈膝角度應小于90度,老年人應在家人保護下進行。

5.別久坐不動:久坐是最易觸發骨關節不適的場景。醫學權威期刊《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曾刊文指出,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

久坐會影響關節滑液流動,使關節軟骨長期處于擠壓狀態,導致關節腔內滑液減低,無法維持正常的結構功能和營養供給,削弱了軟骨對關節的保護。久坐不動還會導致大腿肌肉萎縮,膝關節附近肌肉的下降進而會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加膝關節受損的風險。

四、治療

要推廣膝關節炎(KOA)的階梯化(個性化)治療理念,其給骨關節炎的全程治療建立了規范,為臨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臨床參考工具。藥物的種類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鎮痛藥物、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中成藥、外用膏藥。對于以上保守治療均無效的患者我們就得考慮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由輕到重依次選擇關節軟骨修復術、關節鏡下清理術、截骨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樱花app直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