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 劉嘉麒:擎科普火炬“趕路”
他從事地質研究與科考60多年,把一生獻給了地質科學事業。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
撰文/記者 吉菁菁
“同學們,孩子們,你們好,我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劉嘉麒?!被ò最^發,深色西裝,以辦公室“書墻”為背景,面對鏡頭,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再一次笑容可掬地講出了他標志性的開場白。
回應他的是無數條幾乎覆蓋整個視頻畫面的彈幕:“爺爺好”“老師好”“地質專業的來啦”……這條《富士山沉睡了300多年即將蘇醒?一旦爆發,億萬居民該何去何從?》關于有點“冷門主題”的火山科普短視頻,在年輕人云集的bilibili網站上,吸引了近百萬的播放量和討論度。
從事地質研究與科考已60多年的劉嘉麒,踏遍了祖國山川和全球七大洲、五大洋,把一生獻給了地質科學事業。他亦擠出時間,深耕科普領域20多年,被公眾親切地稱為斗志昂揚的“80后火山院士”。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和責任,科普要為社會發展和大眾服務;科學技術只有被廣大的群眾掌握,才能發揮最大價值?!?/p>
“用腳步丈量地球,擎科普火炬‘趕路’”,劉嘉麒始終將這種精神根植于心、力踐于行。
學海無涯,行者無疆
走進劉嘉麒地理所的辦公室,占據最大位置的是進門第一眼就被震撼到的“書墻”,密不透風的書架高度接近天花板。第二眼看到的則是書架的右側和對面掛著兩幅別處罕見的壯麗照片:一幅是萬里無云晴天下的長白山天池,一幅是滿蓄著地心烈焰的爾塔阿雷火山(Erta Ale)。
▲辦公室墻上掛著劉嘉麒2007年帶隊考察過的爾塔阿雷火山(Erta Ale),它被譽為“地獄之門”
“我這一輩子除了念書多就是走路多?!边@番景象一不小心就詮釋了劉嘉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前半生:求學時間長達27年8個月;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征南極,造訪和考察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41年,劉嘉麒出生在遼寧的安東(今名丹東),幼年在遼西的北鎮縣石佛村山溝里長大。父親不幸早亡,母親一人拉扯姐弟四人,由于家庭條件困難,姐弟四人中只有成績優異的劉嘉麒能夠繼續念書。早早肩負起責任的他,心里只剩下一個聲音:好好讀書,將來做點有用的事。
追憶往事,劉嘉麒至今難忘冬天起早貪黑上下學要走的18里路:“出村不遠要經過一個墳地,每次路過那我都很害怕,天黑就更害怕了,于是就讓母親送我。后來才感到,當時我真不懂事,母親送走我自己回家不也會害怕嗎?”
在偉大母愛的滋潤下,劉嘉麒刻苦努力,成了當時鄉里唯一讀高中的學生,并于1960年順利步入大學校門?!盀榱瞬唤o家里增加經濟負擔,我報考了食宿、學費、書費等全包的地質院校?!?/p>
入學后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劉嘉麒在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頂住了三年饑餓遭受的折磨,苦學五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通過了當年“百里挑一”的研究生考試;然而,研究生學業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沖擊,1968年底,劉嘉麒離開校園,到地質隊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后,37歲的劉嘉麒決定“回爐”重新考研:“補上那科學缺失的斷層 ,到有‘能人’的地方去競爭”。他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拋家舍業,獨自一人闖蕩北京,師從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德封先生。讀完碩士,他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的博士研究生,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學博士。
“求學期間,我在地震棚里住了八年半。地震棚里冬冷夏熱,沒有暖氣,沒有電扇,多的是蒼蠅、蚊子和老鼠,有時晚上睡覺老鼠就在行李里趴著……”面對異常艱苦的環境,劉嘉麒硬是咬牙堅持住了。
這一堅持就是一輩子?!拔业难芯糠较蚴堑刭|年代學,對年輕的地質體進行年代測量時,最好的樣品是火山巖?!闭勂鹋c火山結緣初始,他提到了讀研期間“叛逆”的碩士論文課題:“當時老師給的題目能很好完成,但我覺得太平淡。年輕人要有一點兒闖勁兒,要做就做別人沒做過的?!?/p>
“那時,我看到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及‘中國沒有火山’,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時也有外國人認為中國沒有火山,我很不甘心地跑遍全國各地實地調研,發現國內不僅有火山,種類還很豐富,分布也比較廣?!庇谑?,劉嘉麒冒險去長白山、大興安嶺等火山區考察,采集樣品——“用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方法,對長白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新生代火山活動進行研究”。
當時還沒有計算機,只能憑圖紙一次一次手動計算,但劉嘉麒在科學上的冒險精神得到了回報?!白龀鰜淼臄祿浅:?,后來樣品拿到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高級實驗室去檢測,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p>
▲劉嘉麒在死??疾?/font>
2003年,劉嘉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我國著名的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他曾跌入西昆侖的急流、在南極雪地里步步驚心、在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時幸運地擦肩而過……靠著長期廣泛的野外調研和嚴謹扎實的實驗方法,劉嘉麒率先查明了我國火山的時空分布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在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等領域做了大量系統性、原創性工作,讓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達到國際前沿水平。
擎科普火炬,揣赤子之心
做好科研的同時,已耄耋之年的劉嘉麒院士仍不辭勞苦地戰斗在科普第一線,僅每年在全國各地開展的線下科普講座活動就多達二三十場。
他在2007-2016年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期間,大力推動了我國科普和科幻作品的創作。
應媒體要求,劉嘉麒在bilibili網站進行科普,“雖然我不太懂新媒體,但科普面向大眾,傳播面越廣越好。視頻科普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在哪都能講,在哪都能聽,這樣的形式創新很有必要?!?/p>
在團隊幫助下,他以極高的創作頻率活躍其中,至2023年6月5日已發布科普視頻137條,總點擊人次超千萬。
“我研究了一輩子火山,火山活動是一個星球生命力的象征,火山作用關乎星球的形成演化和人類生存。隨著科研的深入,用火山巖制作的新材料、新物質,正在讓火山煥發出更大的應用價值?!眲⒓西璋芽破湛醋髯约旱姆謨嚷氊?,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最大限度地回饋給社會。
▲劉嘉麒參與“海淀科幻少年說”活動,和孩子們在一起
還是會有些人不理解他,辛苦了一輩子,為什么不讓自己放慢腳步享受生活,卻還是選擇了這么“累”地過?
對此,劉嘉麒毫不掩飾自己胸中那顆拳拳赤子心:“我在舊中國生,新中國長,經歷了舊社會苦難,感受了新中國巨變。人不能忘本,我是花國家和老百姓的錢才有了學習機會,要盡可能回報給社會和老百姓才行?!?/p>
在他看來,熱心科普最重要的,是需要科研工作者對科學、對人民乃至對整個國家發自內心地熱愛。
爭分奪秒,奮斗不止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2022年,劉嘉麒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成就更高的價值?我以為關鍵在于不遷延日月,不虛度光陰;既要壯志滿懷,又要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奮斗不止?!?/p>
劉嘉麒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授課四十載,為國家培養碩士、博士70余名,2021年,獲頒中國科學院大學教師最高榮譽“李佩教學名師獎”。
▲劉嘉麒在指導學生
他對學生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每天僅靠八個小時來搞科研,那是搞不了的。就得像魯迅說的一樣,把別人喝茶、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才可能做出點成績?!?學生們也都還記得,劉嘉麒以70歲高齡出野外時,他每次都走在最前面,年輕人反而在后面。他年齡最大,走得卻是最快的。
如今的劉嘉麒,雖已82歲,卻仍是那個放不慢腳步的“趕路人”。
他每天行程滿滿當當,24小時中,一半以上都分給了工作,“只有晚上9點半以后到夜里2點才是我自己的時間”。除了科研科普和教學工作,劉嘉麒的主要精力還用于玄武巖纖維新材料技術成果轉化上,“幾乎每天都做一些技術咨詢和指導工作”。
他展示了一種細如頭發絲卻異常有韌性的纖維材料:“這細絲是用火山巖拉成的,抗高低溫,絕緣性好,可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車船制造、石油化工、土木工程等領域。我們科學家在做創新的時候,就要考慮與創業密切結合,用創新去指導實踐,目前我們也仍在探索玄武巖纖維更合適更廣泛的應用場景?!?/p>
2023年,劉嘉麒被評為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對于當選,劉嘉麒坦言人生的風景在于奮斗和奉獻,“我將繼續忘卻年齡,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爭分奪秒、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