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 楊伯鋼:偉大工程的“幕后英雄”
他的腳步遍及祖國大江南北,還曾遠赴非洲赤道新幾內亞援建;支持冬殘奧會籌辦、建設地下管線三維平臺、創建全國特大城市地理國情監測關鍵體系,他的科技成果在全國得到了推廣,他就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楊伯鋼。
記者/薛景文(實習) 王雪瑩
海南建省、援疆測繪、汶川地震救災、烏蘭察布建設……他的腳步遍及祖國大江南北,還曾遠赴非洲赤道新幾內亞援建;支持冬殘奧會籌辦、建設地下管線三維平臺、創建全國特大城市地理國情監測關鍵體系……他的科技成果在全國得到了推廣,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過60億元。
他是誰?他就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楊伯鋼。
○ ○ ○
初心不改,40年如一日扎根測繪領域
1979年,在楊伯鋼高考填報志愿時,測繪并不是一個人們所耳熟能詳的行業,因此他并不清楚測繪的具體定義,只是著眼于北京建工學院為城市建設服務的專業定位,希望日后能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隨著學習的深入,楊伯鋼漸漸發現,測繪專業的意義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重要——不僅僅服務于重大工程的施工,還關系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正因如此,畢業后,楊伯鋼選擇了赴日研修、讀博,而這也讓他始終保持了對行業前沿知識的敏銳性。
對測繪從業者來說,背著沉重的測繪裝備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是常事。剛剛參加工作的那個冬天,楊伯鋼從早到晚都扎在項目里,常常到了半夜都來不及吃上一口飯。面對如此辛苦的”工作日?!?,許多同行選擇了半路轉行,可楊伯鋼則從這種辛苦中品出了獨一味的甘甜?!案梢恍?,愛一行,既然選了就要做好”,他說,而這一干就是整整四十年。
談及為何能在如此艱苦的領域里守住初心,楊伯鋼覺得有兩點:一是專業的獲得感,二是專業的挑戰性?!翱粗銋⑴c設計建設的一條條路、一幢幢樓竣工,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那種心情是無以言表的”,他說。同時,楊伯鋼還表示,測繪是一個迅速發展變化的行業,不同項目的測繪要求也不一樣,總能給他們提出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從業者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用一輩子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創造更多的可能”。
○ ○ ○
攻堅克難,為冬奧會成功舉辦提供支撐
2015年,楊伯鋼接到了一個大難題——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建設全生命周期測繪保障服務。
原來,為了保證延慶賽區能夠順利舉行高山滑雪、雪車和雪橇賽事,場地需要在劃定的21平方公里的范圍里同時滿足三種不同要求:高山滑雪場地需要至少800米的高差、30度的坡度,雪車雪橇場地需要相對平緩的100米高差坡度,冬奧村又需要建在平地上……想要實現這些,規劃設計單位必須要有一份更高精度的地圖才能施工。幾經研討后,他們向楊伯鋼團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0.05米分辨率的影像圖和1:500地形圖。
然而,楊伯鋼團隊在勘探現場后就發現了問題:延慶的山高度差極大、植被茂密,想要人工測量根本不可能,只能選擇航攝,但彼時無人機并不能滿足測量精度的要求。有些人認為難度太大,精度要求過高且無例可循,因而建議楊伯鋼放棄,但楊伯鋼堅決地拒絕了:在他看來,冬奧會是舉世矚目的重大賽事,對于我國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絕對不容有“放棄”一詞——他們不僅要順利完成,而且還要把它做好!
針對測量難題,楊伯鋼帶領團隊提出了“利用航測遙感技術為冬奧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地理信息服務”的整體設想,但需要解決的問題卻非常多:無人機如何操控?無人機的固定翼如何掛相機?無人機要以什么模式做高空飛行?它的航測精度該如何保證?……一時間,如山般的難題阻擋了前路。
面對這些困難,楊伯鋼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堅韌的意志。正如他所說,大工程、大挑戰,才能有大創新、大突破,“在大工程中提煉科技點,在實踐中創新”。懷揣著這樣的決心,楊伯鋼頂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開動腦子、擼起袖子,大膽地邁開了自己的步子。
既然無人機不滿足要求,那就動手改造無人機;既然飛行方案不行,那就設計獨一無二飛行線路……就這樣,楊伯鋼帶領團隊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調整。最終,真的成功開創了無人機階梯式航線劃分技術,突破了無人機無法進入山區低空測繪的技術難題。與此同時,楊伯鋼還帶領團隊綜合運用傾斜攝影、LiDAR技術,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了海坨山的影像數據。他們將數據與數字孿生技術結合,在最短的時間里建立起高程精度達到0.4米的三維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為賽區奧運村、賽道和各種設施的設計、方案選比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
用實際行動和成果,楊伯鋼詮釋了中國測繪人“執拗”的意義。項目完成后,國家科技部科技冬奧領導小組向楊伯鋼發來了感謝信,以“勇于創新、不懼挑戰、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四個詞高度贊揚了他們的工作精神。
○ ○ ○
持續服務,為城市精細化治理貢獻才智
作為城市測量工程領域的領軍人才,楊伯鋼始終關注著北京的規劃和發展,致力于補足城市治理短板,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為了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目標,助力數字政府建設,楊伯鋼主持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科研項目,為許多政務服務插上了數字的翅膀:構建了“互聯網+”不動產測繪標準體系和技術體系,支持了全國“第一本”和北京市“第一本”不動產登記證書發證,全國已累計發證數千萬本;在國內率先實現基于區塊鏈不見面登記一網通辦,減少疫情期間現場辦理300萬人次;創建了全國特大城市地理國情監測關鍵技術體系,研建了城市地理國情監測理論、技術與方法,實現數據快速獲取、自動化處理、智能化分析、泛在化服務的監測技術體系……可以說,正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實實在在地提升了老百姓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楊伯鋼還將關注點放在了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生命線”——北京城市地下管網。
很少有人知道,地下管網如同城市的血管,其運行維護對于城市的安全至關重要。獨具慧眼的楊伯鋼在工作中敏銳地發現,北京地下管線存在建設規模不足、底數不清、管理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楊伯鋼就開始呼吁建立“地下管線普查機制”,并親自帶隊,著手對北京城市各類地下管線進行測繪。
跬步成千里,滴水匯川河。如今,經過多年努力,楊伯鋼帶領團隊為北京的地下生命線建立了完整準確的信息庫,其覆蓋管線長度超過8萬公里,且始終保持監測和更新。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地下管線無接觸智能全息調查探測系列技術,自主研發了調查探測的系列裝備和軟件,解決了多個技術難題,真正做到了“為城市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 ○ ○
重視人才,在以身作則中實現薪火相傳
多年來,楊伯鋼不僅創造了許多國際領先的科技成就,還培養了大量國際一流的專業人才。他提出,人才培養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指引為青年搭建平臺,要按照青年的興趣和特質,培養學術型領軍人才和技能型工匠人才。但不論對于什么研究方向的人才來說,精神品質和專業能力同樣重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這些是一名合格測繪人應該具備的素養”,楊伯鋼說。在他看來,做工程測繪就要以大國工匠為根本目標,即便遇到各種困難,都要協同合作力爭將每一個項目做到最好,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工具如何革新,“中國測繪人”這種優良的精神品質丟不得。
在專業能力方面,楊伯鋼深知,測繪地理信息領域需要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兼具的復合型人才?!靶袠I在越來越走向跨界融合,無論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生產實踐,都離不開從理念到技術上的跨界創新”,他說。為此,他也對自己的學生和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支完整的測繪團隊應當能夠解決地理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每一個測繪從業者,都要與時俱進,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在談及實踐重要性的時候,楊伯鋼也深有感觸?!盁o論是做外業,進行實地考察和測量;還是做內業,將實地考察和測量收集到的數據整理成內業資料,一定要踏踏實實在一線崗位上鍛煉兩到三年”,在他看來,一線實干就像打地基,是每個測繪人的“基本功”,雖然不顯山不露水,卻會讓測繪人受益終身。真如他所說:“青年人要樹立信心,努力奉獻。不管在哪一行工作,只要努力追求,行行都能出狀元?!?/p>
日前,在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科協等部門組織的遴選活動中,楊伯鋼榮獲了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于他而言,這不僅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每個測繪人的肯定。從業40年,楊伯鋼篤行信道,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想、詮釋著自己的誓言:“一輩子專心干好一件事——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