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寬容失敗的體系性氛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助力
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失敗”難以避免。要打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在全社會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從頭再來”的社會氛圍十分重要。
撰文/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編輯/丁林
上個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原型機點火升空幾分鐘后,火箭助推器和星艦分離失敗,試飛以空中爆炸告終。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表示遺憾、惋惜,但也有不少人進行諷刺、挖苦,幸災樂禍。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在“星艦”爆炸發生時,發射現場工作人員卻熱烈鼓掌,SpaceX公司的CEO 埃隆·馬斯克和其他高管們的樂觀情緒似乎也沒受太大影響。有媒體分析,這可能和他們對于失敗看得較開,社會寬容度較高有關。
航天本身就是一項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行業,航天技術的成功難免要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無論是國家出資還是純粹的民營商業性航天項目都是如此。實際上,SpaceX創立后的最初三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可回收火箭的技術驗證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失敗。
我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也有過失利的經歷。比如去年12月14日,我國民營航天企業藍箭航天公司自主研發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后,火箭一級、二級主機飛行正常,二級游機工作卻出現異常,最終導致發射任務失敗。
其實,類似的科技創新進程中的失敗案例在我國各行各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物聯網、生物醫藥等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失敗”的研發項目更是司空見慣。
但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除了個別人的“靈光一現”外,人類歷史上大多數重大科學發現及科技創新成果都是建立在多次失敗嘗試的基礎之上,充滿著艱辛和“死亡危險”。錢學森在論述科學發展規律時也曾感慨:“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臺階,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峰?!?/p>
可見,在科學探索、科技創新過程中,“失敗”難以避免,能否寬容“失敗”至關重要。在現實中,很多科研單位卻陷入了一個悖論,他們希望招來高端技術專家、科學家就能搞出一番成績,卻缺乏耐心和寬容度,受不了一丁點兒的失敗。結果有些被高價招來的人才壓力重重,干不了多久就主動或被動地離職了,留下“一地雞毛”。曾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剖析自己實驗屢次失敗后的心態變化:先是不甘心,然后自我懷疑,最后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還有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以前不怕“失敗”的時候,科技成果很多;現在有了“問責”,“失敗”有了代價,大家就都變得保守了。
這種現象當然令人痛心,也可見“寬容失敗,鼓勵重頭再來”對于科技創新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不能在制度設計上給“失敗者”以包容,不能在文化及社會氛圍上給“失敗”以寬容,就會使更多的人選擇那些更“保險”的路徑,甚至不惜弄虛作假以規避“失敗”風險,進而讓科技創新的動力慢慢喪失。
寬容失敗,意味著尊重科學,按規律辦事。但要讓這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共識,就需要創造一種體系性的社會氛圍。它不是僅限于單點、單線或某個局部,而是要獲得社會各個層面、各個維度的響應。比如政府部門進行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或政策制定時,對于失敗或未達期望值的項目,一般要確定相關責任人、參與者是否要擔責,擔多大的責,是否繼續推進項目,是否仍由原來的科研人員主導、相關待遇是否變化等,此時應將“寬容失敗,鼓勵從頭再來”的理念納入綜合考慮的范疇。
至于承擔具體科技創新任務的機構,也要積極為人才減輕壓力和束縛,倡導構建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和氛圍。當今的科技創新,很多是由社會資本在進行推動,但社會資本往往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得失,對于項目失敗的寬容度較低。相關部門或機構在與社會資本的合作交流或政策指導中,有必要引導社會資本更深刻地認識科學發展、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促進其把眼光放得更長遠,讓視野更開闊,為科研人員創造更寬松的創新環境。
有專業人士表示,不少企業或投資方看起來很“短視”,但這種“短視”其實并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而是在發展前景不明朗之下被動的自我保護措施。倘若能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之“長”,補企業或投資者目光之“短”,以當前政策的可預期性,補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何愁沒有更多社會資本放眼長遠、積極參與風險較高但收益較大的科技創新項目?
我國當前正大力打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宣傳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個人或單位,只給“成功者”各種獎勵資助,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科學探索、科技創新的艱難過程和客觀規律,糾正一些對于客觀技術原因等造成的“失敗”項目以及承擔者的錯誤認識,進而在全社會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從頭再來”的社會氛圍。當然,寬容失敗并非無原則地縱容失敗,更不是鼓勵草率工作的作風。
當全社會形成了對于科技創新失敗的正確認知,對那些承擔著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的科研項目的“失敗”,能夠從體制、機制及情感上給予理解、幫助和扶持的時候,承擔這些項目的科研人員才不太容易被失敗的陰影所籠罩而選擇更保險的路徑,反而更可能將失敗的經歷轉化為經驗教訓,從“失敗”中尋找到新的突破口。若能如此,對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無疑會是一個關鍵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