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需要強有力的“指揮棒”
4月7日,教育部印發了《2023年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重點工作計劃》,強調要將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此舉能否起到成效?
撰文/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圖文編輯/陳永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7日,教育部印發了《2023年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重點工作計劃》,強調要將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嚴禁地方各級政府片面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
這個工作計劃的出臺,既體現了國家對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的重視,也反映出當前這一問題的嚴峻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近視人口多達6億,其中大約70%是兒童青少年,而且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地攀升,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已經高居世界第一。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梢哉f,兒童青少年近視已成為我國當前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近視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是遺傳因素,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高度近視,那么孩子患有近視的概率高達98%,如果父母中有一人高度近視,孩子患有近視的概率也有15%上下。還有就是用眼習慣與用眼衛生方面,用眼距離過近、用眼時間過長、在光線不合適的環境中用眼、睡眠不足等等原因都會造成近視。
無處不在的電子產品也是造成孩子近視的重要原因?,F在不少學校在教學中大量使用投影、PPT等電子化工具,學生接收通知、查閱資料、完成和提交作業等也要經常用到電子產品,再加上課余長時間看手機或iPad,想不近視都難。
不過這些因素全世界都差不多,而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業壓力過大,戶外活動時間過少。有研究表明,戶外陽光可以誘發多巴胺釋放,多巴胺能阻止人眼球變長,從而使得患上近視的概率降低。另外,充足的戶外活動,包括一定量的運動,不僅對保護視力有幫助,也有利于增強身體免疫力,精力也更加充沛,反過來又可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我國,因為要追求學習成績和分數,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鉚足了勁,學生本人更是長時間處于高強度的近距離學習狀態。而他們的戶外活動時間則越來越短,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學生在下課后除了上廁所等特殊原因,不得走出教室,更不能進入操場運動。這種情況下,學生近視的發生概率自然水漲船高。
其實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防控工作。早在2007年,國務院就發布了加強兒童青少年體育、增強兒童青少年體質的專門意見,教育部隨即制定《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就保護學生視力提出了具體措施。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又發布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2019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也提出,“從2022年到203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p>
為達成這些目標,相關實施方案還對學校教學方式、教具等作出細致規定,比如學校的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家庭作業以紙質為主。2022年3月1日起實施的《兒童青少年學習用品近視防控衛生要求》提出,中小學教科書正文最小用字不應小于小四號,教學多媒體不應出現可察覺的閃爍。
但在具體的落地中,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及考評要求,很多政策流于形式。此次工作計劃將之正式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疇,可說是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的一大升級。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可以組織教育科研單位、衛生健康機構、醫學專家等進行科研攻關,以嚴謹的科學數據為支撐,制定出針對兒童青少年不同年齡段學生在用眼衛生、用眼習慣、電子產品使用等方面的規范,先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并根據實踐效果進行修訂完善,條件成熟時進行推廣。
學校作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一個重要責任方,要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在硬件上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優良的用眼環境,比如確保教室的采光度,提供與學生身高相符合的課桌椅等;在軟件上則要確保眼保健操、課間休息、課外體育活動、戶外活動等達到要求,同時要嚴格限定電子化教學時長。當然,作為學校來說,還要嚴格落實國家“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用眼壓力。
作為家長來說,也要把預防孩子近視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除了創造好的用眼環境,引導孩子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外,家長自身也要摒棄一些錯誤思想和做法,比如自己脫不開身時,就讓孩子看電子產品;長時間刷手機,給孩子做出不良示范……這都是應當避免的。
相關用眼科普也需要大力跟進。其實很多兒童青少年之所以發生近視,一方面是自己缺乏重視,缺少意識,另一方面也是缺少相關護眼知識。教育部門或學校應當主動作為,定期或不定期與衛生部門、醫療機構、醫學專家展開協作,舉辦各類眼保健科普活動,讓“護眼、保眼”意識深入人心。
當然,我國兒童青少年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也與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存在密切關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堅決推進應試教育改革,調整或完善中考、高考評價指標體系,從而通過從上至下“指揮棒”的方式減輕學校、學生的教學與課業壓力,減少學生用眼時間,降低用眼強度,以便更好地守護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