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整治APP“套路”重在落實監管
治理APP亂象,重在把監管措施落到實處,持續提升監管技術水平,保障用戶合法權益,也更利于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撰文/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2月27日,工信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圍繞提升用戶服務感知、提升行業管理能力共提出26條措施,回應廣大用戶的諸多關切。其中,對于APP安裝卸載,提出要切實保障用戶知情權、選擇權,不得通過“偷梁換柱”“強制捆綁”“靜默下載”等方式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安裝;在服務續期方面,提出應當征得用戶同意,不得默認勾選、強制捆綁開通;在個人信息收集方面,提出不得采用默認勾選、縮小文字、冗長文本等方式誘導用戶同意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出臺新規得到了不少網友聲援,“這些規定確實是為用戶考慮的——尤其是自動續費”“太需要了!有時候點錯廣告就開始自動下載,還停不了,把流量都整沒了”……應該說,此《通知》在之前已出臺的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可操作性實施細則,增強了法規的適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效緩解了APP應用亂象。
(圖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各類APP層出不窮,涵蓋了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據統計,我國在架APP數量已達258萬款,用戶在享受APP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遇到了如誘導安裝、強制捆綁、靜默下載、廣告彈出、惡意收集用戶信息、難以卸載、未明確告知用戶即自動續費等諸多問題。
為充分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相關部門也在持續進行治理,2月初,工信部就通報了2023年第一批共46款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并要求整改。在監管制度層面,工信部則出臺了《互聯網彈窗信息推送服務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行為的通告》等文件,同時指導有關行業協會和重點企業制定實施新的規范標準,著力遏制諸如網頁鏈接“亂跳轉”等痼疾。
《通知》的出臺,對于治理APP亂象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更關鍵的是這些監管措施要落到實處,不僅要求行業自律,自查自糾,對于發現問題的APP,要求整改之外還應有具體處罰措施,最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另外,也要在監管技術手段上開展攻關,持續提升監管技術水平。
當然,相關部門也需要建立健全用戶投訴反饋機制,鼓勵用戶在發現APP違規時,勇于舉報維權。從企業角度而言,則要支持APP開發單位多從用戶角度考量,以用戶需求為發展導向,開發高品質的APP產品應用,謀求更長遠、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從而推動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當今社會,數字資源、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意義重大,必須加強對數據的管理、開發、利用?!眹鴦瘴瘑T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在3月7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說明時表示。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推進數字中國的建設,今年全國兩會還提出組建國家數據局,以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而加強APP“套路”的監督,推動《通知》的各項監管措施的落地落實,除了有效遏制APP應用亂象,對于優化數字經濟,推進數字中國建設來說,也是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