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評論 | 流量與好評“齊飛”,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的科普短視頻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布日期:2023-03-14 10:12:56   閱讀量:0

科普短視頻是當前科學“破圈”的重要工具,要進一步提升品質,贏得更多用戶的青睞,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撰文/羅中云(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3月4日,“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主辦方頒出“銀發知播”獎項,以致敬“借助互聯網傳授知識的退休教師”。這個由兩院院士、大學教授和中小學老教師組成、平均年齡77歲的“銀發知播”團隊,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傳播科學和人文知識,感動了無數網友,也從另一面顯示出當前“短視頻”這種科普創作與傳播形式的火爆。

(圖源:視覺中國)

短視頻可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受手機用戶歡迎的應用之一。 3月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有專業人士表示,隨著行業的發展,短視頻內容不斷豐富,帶動用戶規模增長和黏性加強,成為移動互聯網時長和流量增量的主要來源。

在各類短視頻的爆發式增長中,科普類短視頻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出現了很多知名博主及爆款作品。他們中,“玩骨頭的盧老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能夠把吃剩的碎骨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愛科學的吳姥姥”(后改名為“不刷題的吳姥姥”,同濟大學退休教師吳於人)可以用鐵鍋演示中國天眼,用掃帚模擬宇宙射線;“無窮小亮”(《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博物》副主編張辰亮)以第一視角,讓觀眾跟隨作者爬山、趕海、逛博物館,把科普內容融入日常生活……這些流量與好評“齊飛”的科普短視頻及科普博主,讓我們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在這種風潮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教授、院士入駐抖音、快手、bilibili等平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分享各領域專業知識,降低了知識傳播門檻。其中,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是第一個院士博主,2021年被評為bilibili百大UP博主。

事實上,短視頻可謂是科普傳播的一個新爆點,它具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優點。比如它符合當下公眾的信息消費習慣,那就是碎片化、即時性,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公眾認為的“深奧且復雜”的科學現象和內容展現出來,讓觀眾在更熟悉、更易引發共情的情景下,了解一些看起來“高冷”的科學知識;與單純的文字、圖像相比,用短視頻獲取科普知識,門檻更低,也更易吸引低學歷人群或青少年學生,擴大受眾面;科普短視頻一般時長都在5分鐘以內,有的甚至只有幾十秒,不占用太多時間,而且知識也相對輕量化,用戶不會覺得累。

科普短視頻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其互動性強。當短視頻發布后,用戶在觀看的同時可以通過留言、評論和彈幕等形式發表感受和評論,擺脫了傳統科普形式的單向傳授模式,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情感連接度及黏性。觀看過汪品先院士科普視頻的網友們這樣相互交流“曾經給院士投過兩個幣”“我是汪院士第1986個粉絲”“我在院士評論區反駁了他的觀點,哈哈哈”??梢?,有身份的科學家投身科普短視頻制作與傳播,有利于拉近與普通人的距離,使科普達成更好的效果。

不過,當前的科普短視頻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專業性不足。有位科普博主曾發布過一個“高鐵上的蚊子為什么不會被甩到車尾?”的短視頻。該博主在視頻中引用了很多物理學公式,來解釋蚊子在車廂內受到的空氣阻力大于慣性,所以不會被甩到車尾。但據中科院物理所專家解讀,視頻中的物理公式本身沒有問題,但得出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因為解釋該問題需要將更多的因素納入考量范圍,“阻力和慣性僅是其中一個環節,科學的解釋還要考慮到浮力、參考系數,甚至用到流體力學的原理”。2022年,有博主發布的“科技與狠活兒”短視頻,曲解食品添加劑的作用,造成很壞的社會輿情,甚至讓相關企業的正常經營都受到影響。

此外,科普短視頻的同質化現象也很嚴重,這個視頻講怎么做拍黃瓜,那個就教怎么做三明治,有的甚至內容“撞車”,說法卻不同。還有些科普短視頻過于重視技能技巧傳授,輕視背后的科學原理講解,受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也有的科普博主急功近利,過度商業化,甚至以獵奇、庸俗“打擦邊球”,以科普的名義推銷劣質產品,背離科普的初衷……

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科普博主更深入的研究用戶需求,不斷提高自身創作水平,也需要各類視頻平臺有意識地與相關部門協同加強監管,限制一些問題較大的科普短視頻發布,同時亦可給予社會反響大、反響好的博主一些精神或物質獎勵,提高其創作優質作品的積極性。

事實上,前不久由中國科協舉辦的科普自媒體科普能力提升培訓,就把科普短視頻創作列為了重要的培訓內容。此次培訓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百位科普自媒體人員參加,主辦方希望在提升科普自媒體短視頻創作能力的同時,進一步豐富科普的形式,從而增強科普相對于時代的應變能力。

可以說,科普短視頻是當前科學“破圈”的重要工具,而要進一步提升品質,贏得更多用戶的青睞,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就不能僅僅停留于傳播知識,還需要進一步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幫助公眾培養科學理性的精神。這也是科普短視頻獲得持久生命力的關鍵。

樱花app直播下载